许江 官方网站

http://xujiang.artlianhe.com

许江

总浏览人气:108513

许江,福建人。198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1988年作为访问学者去德国汉堡美术学院研修。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油画家协会主席。许江是一位才华横溢,集诗人的遐思、画家的激情、理论家的敏锐、演说家的风采集于一身的优秀油画艺术家。他的艺术成就代表了表现主义艺术在中国当今艺术界的最新成果。许江作品中气势恢弘的氛围除了源于场面的宏大和深厚有力的色彩和形体,更多的是由于具有重量感的空间给观者心理上造成的历史知觉,在大跨度的时空建构中隐喻了文明和精神历程中的
查看详情>>

许江 艺术家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守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中华文化是一个自我完善与创新的体系,从这个体系追根溯源,可以理清很多根源性的因素。本文为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对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三点建议。


2017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引起全国文艺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大家一致认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对核心价值观念的建设,对民心民智的凝聚,对青少年教育,对文化自信的培养和坚守,十分重要。围绕工程的建设,我有三点建议。


三点建议:


01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应重在活化。


02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应重在青少年。


03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主要项目表中的视觉文化项目有待强化,建议增加“中国书画传承与传播创新工程”。


玮《爱情故事》


第一,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应重在活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以中国诗词为代表的文学艺术系统、以中国书画为代表的视觉文化系统、以中国戏曲为代表的曲艺音乐系统,到以中国雅集为代表的总体艺术系统、以中国器物为代表的生活艺术系统,是一个既汪洋浩瀚又丝丝入扣的整体,一个既表征鲜明又内涵深厚的整体。同时,中华文化是一个自我完善与创新的体系,从这个体系追根溯源,可以理清很多根源性的因素。这些因素是文化自信的内涵,它让中华文化具有不断修复、不断补强、不断更新的力量。

1.jpg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守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拓展中,往往存在着某种误区,以为拒绝了西方的东西,就能做好传统文化的继承。应当看到,时至今日,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与传统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已经真实地生活在一个全球语境之中,那种退回到旧日时光,重新困囿在某种窄小的园地之中,满足于假古董式的模刻仿造的想法,应当引起警惕。


中国新兴木刻的诞生便是教科书般的一例。在上海都市文化初创的岁月,鲁迅先生拎着竹篮,一手介绍珂勒惠支、麦绥莱勒等进步的西方现代艺术,一手剥开中华传统石刻浓重深厚的拓片,用中西的交融,滋养了中国木刻第一代人,构建了中国艺术再生创新的一种范式。正是这种引西融中的方法,激活了中国文化传统独有的力量,有效地再生了深蕴其中的根源活力。


第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应重在青少年。10多年前,我曾经建议中国的小学设立中华国学基础课程,习书法,讲“六书”,读简要的经典,听地方戏曲。当时有人批评我,说这些举措会加重学生负担。但事实证明,这些举措可以让孩子们更亲近我们的传统。

2.jpg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守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今年,《中国诗词大会》等一系列节目,引起全社会关注。青少年和诗词爱好者们,用他们出色的记忆力,再现了中国诗词之美。我想,写写毛笔字、背背古诗句还只是亲近传统的端倪。诗词不仅是用来背的,更是用以养心传神、树品立境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是写初春时节,每个少年凭直觉都能理解;而“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为什么有“花落”之问?没有风雨,花落还有什么滋味?这些并非不言自明。所以我建议诗词大会一类的文化类节目可以增加解析环节,将指挥棒指向深度体验和“兴来如答”的层次。


第三,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主要项目表中的视觉文化项目有待强化,我建议增加“中国书画传承与传播创新工程”。中华民族是一个书画民族,中国象形文字用千万次的书写,让每个中国人具有独特的视觉感受力。同时,中国的书画艺术,中国画学、书学、画论、书论,是世界学术界公认的东方文化高峰。去年是莎士比亚和汤显祖两位东西方戏剧往圣逝世400周年,同是戏剧大师,汤显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却逊于莎士比亚。主要是语言的原因。而书画在传播中更为直观,没有语言的障碍,便于交流。所以在建构中国文化软实力与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事业中,书画艺术、美术艺术是极具观赏性、感染力和亲和力的传播媒介。

3.jpg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守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在中西文化交往中,我们经常遭遇国家形象被误读、丑化与矮化,在文化对话中时有“失声”,自身文化传统悄然异变,文化产品输入与输出明显失衡等严峻问题。中国的和平崛起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亟须展现与传统相符、与国力相称的文化形象,亟须具备与大国地位相应的文化实力,亟须激发与发展相伴、与转型相适的文化创新,亟须造就与使命相关、与未来相连的文化新人。


扫一扫关注微官网